English

形神兼备蕴涵大千的书法艺术

★光明图书时评·艺术类
2001-04-12 来源:光明日报 ■主评人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程方平 我有话说

书法在国人的学习与生活中持续地保持着其优势地位。练就一笔好字,或在办公室、客厅中悬挂一幅书法作品,都是令人愉悦的事情。针对这一广泛爱好,近年来不少出版社出版了书法类图书,在此,将分三个部分做大略的点评:

打破神话掌握规律提高学习效率

过去学书法者大多对书法有敬畏感,甚至有“学画三年、学书十年”之慨。只要看看书画艺术领域中能仿古画者多、能仿古字者少的现实,就可以相信此言不虚。其实,学书法也与学其他技法一样,只要掌握了规律,学习的效率就能大大提高。近年来,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两套《历代名帖速成习字系列》(一套11种,一套7种)就是将传统的书法教学与现代教育学、心理学思想结合的典范。另外,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《书法艺术教育丛书》(暂出10种)亦是同类书法书中内容丰富、教学指导颇为具体的一种。这几套书集教材、练习、结构分析、运笔技法与欣赏于一体,为初学者提供了较为适宜和引发兴趣的入学门径,适应了广大读者学习书法的不同需求。

应该指出,书法学习非止一途,只要方法得当,殊途亦可同归,不必拘泥于某一种学习方法,只要坚持以恒便会水到渠成。

了解源流明白技巧感悟书法情趣

欣赏和评价书法作品,必须首先了解书法的源流,知道有史以来的各种书法流派与众多风格,如此才能具备基本的判断和感悟基础,增进与书法相关的修养。北京燕山出版社推出的《书法欣赏百科词典》是这类图书中系统性较强、内容丰富,且有一定理论积淀的一种。由山西教育出版社推出的《书法精华》(一套5种,分别精选介绍了篆、隶、楷、行、草书法名帖各50种)则将有史以来的各种主要书体分类汇集、罗列精品,使读者可从中得其要领,熟悉书法的风格和特点。在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《画说中华文化形象》系列中,“中华书法”专集是颇具特色的,特别对一般读者而言,这是一本了解书法知识、增进书法素养,且装帧设计精美、老少皆宜的图书,将书法艺术之美从多角度表现出来,其编排亦颇有新意。

对于书法的情趣,在当今社会已有多种价值标准。传统的观念认为,书法应重情趣和技法的创新,熟写某一书体只会沦为“书匠”,不会具备品位,以至有“不羡精能王觉斯(即大书法家王铎)”的说法。现代书法则追求变异,融书画为一体,欲努力跳出传统的窠臼,试图在表现上另辟蹊径,但其探索的历程并不平坦。而实用书法或装饰书法,在注意力经济的时代却很有市场,尽管有时其书法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沦为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附庸,但其独特的魅力仍不可或缺。

当然,并不能简单地说传统重雅、现代媚俗,在现代社会雅俗共赏毕竟是一种趋势。甚至有人提出过“阳春巴人”或“下里白雪”的折衷想法。这说明,书法作为一种表现艺术不可能是千古不变的,其评估标准也会反映时代的需求。为此,多元形式的并存,多种价值观的共容,应是书法艺术繁荣的必备基础。只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,就是以“像某某书家”或“像某某书体”为标准的评价,并不能作为现代书法艺术高水平评价的尺度,创新仍应是书法艺术追求的永恒主题。

值得一提的是,书法艺术的欣赏应该是综合性的,书法作品的字法、章法、气韵、款识、印鉴、装裱等决非可以草草而就的,浑然一体才更有品位。只有不断的尝试和探索才能为书法艺术开拓出更广阔的前景。而对于书法的普及而言,学会熟练地书写也是文化素养提高的重要方面。近来,甚至有些文化出版的策划者还想推出在科举时代举子们必须掌握的“馆阁体”,细细想来,这对文化的普及可能还是有益的,对书法艺术的大众化、普及化也许会有几许启发和帮助,甚至可以对书法教学和有关技法的研究提供借鉴。

跳出窠臼勇于探索推进书法创新

前些年,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曾出版过一本《西方书法指南》(朱迪马丁原著,王旭等编译),涉及了西方书法的源流、材料、基本字体、特殊应用等相关知识,介绍了罗马体、俗体、安色尔体、韵文装饰体、哥特体、加洛林粘写体等不同的书体。不仅从技法上、而且在理念上都对中国书法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照。接着,民族出版社又推出了《唐树林阿文书画艺术集》,将少数民族的书法艺术展示在国人面前,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百花园又增添了瑰丽的奇葩。目前,以纳西族象形文字、藏族文字、蒙族文字、朝鲜族等民族文字,以及契丹文字、西夏文字、女真文字等早已逝去的民族古文字书写的书法作品虽没有结集出版,但在书法艺术及生活领域也层出不穷,使中国书法在品种和风格上更加丰富。

就汉字书法自身的发展而言,追求形似、赞美熟练之风似乎依然很盛,而适应时代特点的书法创新却不多见,书法美学、书法欣赏的专著也寥若晨星。曾几何时,所谓的画家字、敦煌写经字、文人字、儿童字、变形字及寓书画于一体的“现代书法”等都冲击过书坛,掀起一阵阵的波澜,但终究没能成为书法艺术发展的主流。人们对技法的探讨多于文化的思考,以至书法的创新缺少理论的支持,缺少必要的学术积淀。中国的书法艺术向何处去,中国书法研究的理论如何发展,这的确是文化界、书法界急待深入探讨的问题。

就书法艺术的创新而言,最重要的是首先要了解书法艺术的真正价值和特点,了解与其相关的文化资源、历史资源,在传统价值与现代审美之间寻求沟通与理解,进而创造出新的、更完美的书法表现形式。当然,对于书法研究和书法创作者来说,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,就是培育民众的书法审美意识和能力,没有这一基础,书法的创新就会失去最基本的土壤。没有时代和民众的需求,任何创新都会缺少活力。人物素描赵和平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